2023-05
原标题:2023中国城市及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报社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成都大学
日前,中国环境报社、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与成都大学联合发布了《2023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和《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为连续第二年发布,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则为全球首个针对四大城市群环境工作对城市营商环境竞争力影响效能进行评价的指数报告。两份报告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大胆探索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之间的内在逻辑,对于城市管理者以及投资者来说,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必将成为城市建设治理、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一、融合创新推进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双提升
降碳减排日益成为各国共识和重要执政目标,我国也于2020年正式作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国际、国内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性特点,各个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意识和能力水平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绿色低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更是成为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内容。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包含众多领域,特别需要城市管理和政府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提前布局。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和基本保障,在城市发展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管理水平和能力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就显得重要而又紧迫。
二、科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评价体系
三、数据采集计算及结论客观真实可溯源
2023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研究报告仍然以我国36个主要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10个副省级城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17个一般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2023中国主要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报告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包括65个城市(京津冀13个,长三角27个,珠三角9个,成渝地区16个)。研究团队对各城市及城市群的指标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计算。数据收集作为指数计算分析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研究团队制定了严格的数据收集与筛查机制,按照统计年鉴>政府官网>协会组织>新闻媒体报道的优先顺序进行,获取方式有政府公开信息采集、电话咨询、邮件询问和城市调研等,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对每个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方式均进行了记录备份,确保每个数据来源是真实的、可溯源的,以此保证竞争力指数的真实客观。在数据收集完成后多次对数据进行复查与分析,确定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具有客观性与真实性后再进行指数计算。
本指数的计算采用德尔菲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通过分析各指标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的作用力,确定各指标所占的权重,再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来计算各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得分。
(一)主要城市指数计算结果
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深圳、广州、福州、武汉、青岛和西安(图2)。与2022年相比,北京仍然位居第一位,上海由第三位升至第二位,重庆由第六位升至第三位,福州、青岛、西安首次进入前10位。
城市综合排名
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显示,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分列第一、第二、第六和第五,与其本身的经济总量实力排名相符;直辖市重庆表现不俗,副省级城市成都、其他省会城市福州表现突出。东部地区的城市竞争力排名普遍处于较高水平,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排名普遍靠后,这与其实际经济发展和营商环境状况相吻合(图3)。
从单个一级指标得分来看,北京的政务环境指数、市场环境指数、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单项得分最高,郑州环保法治环境指数单项得分最高,福州社会服务指数单项得分最高。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各个城市一级指标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服务、创新
创业的成效,可助推经济欠发达城市的营商环境综合竞争力提升。不同地区特别是东西部之间创新环境不平衡,城市生态环保水平分化明显,资本区域流动差异显著,人力资源分布仍然集中,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生态环境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助推经济发展、营商环境改善的能力普遍高于欠发达地区。
直辖市排名
4个直辖市中,北京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城市,体现出北京在我国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的核心地位。上海社会服务、市场环境指标得分较高,重庆的社会服务指数得分较高(图4)。
计划单列市排名
5个计划单列市中,深圳表现最为突出,其社会服务、市场环境得分均为单列市第一,分别位列全国第七和第三。青岛除了法治环境指数位列全国第二十五名外,其余各项指标均表现不俗,创新创业环境、市场环境得分较高,排名分别为全国第七和第八,社会服务环境排名全国第十一,政务环境排名全国第十三,总体发展比较均衡,综合指数得分排名单列市第二,全国第九;厦门、宁波和大连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十六、十七和二十三名,其中厦门政务环境指数得分全国第二,排名计划单列市第三,全国第十六名(图5)。
副省级城市排名
10个副省级城市中,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在10个城市中得分最高,其余4项指数也名列前茅,综合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全国第四。广州市场环境在10个城市中得分最高,法治环境得分较高,综合指数在副省级城市中低于成都排名第二,全国第六。武汉的法治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和社会服务指数得分在全国排名靠前,综合排名全国第八,排在广州之后。总的来看,副省级城市不同区域的城市差异较大,东部、西部的副省级城市排名普遍靠前,中部、东北部相对靠后(图6)。
一般省会城市排名
17个其他省会城市中,福州2023年表现非常突出,各个一级指标指数得分名列全国前几名,社会服务全国得分最高,位列全国第一,综合指数位列其他省会城市第一,全国第七。郑州的法治环境得分最高,位列其他省会城市第一,全国第一,但由于其他得分不理想,仅排名全国第二十四名。总的来看,其他省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综合指数普遍得分较低,总体排名低于直辖市、副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城市(图7)。
(二)四大城市群及各城市指数计算结果
四大城市群指数计算结果
本年度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指数的计算数据来自于各个城市群内城市的各指标数据,64个指标中有24个指标采用的是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数据总值,40个指标采用的是各个城市的平均值。因此,从各个城市群竞争力指数的计算来看,虽然各个城市群数量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指数计算结果,但是长三角综合指数以较大差距高于其他城市群,仍然是由于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的表现普遍性较好,65个城市中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城市,长三角占据了5个席位。
中国四大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一级指标指数及排名如图9所示。从各一级指数得分来看,长三角依然占据绝对优势,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服务、创新环境5项一级指标指数均排名第一,且各个城市群的各个二级指数之间的差距也存在较大差异。与其他二级指数相比,第一名长三角的创新环境指数与其他3个城市群相比,差距比较明显,与第二名京津冀差距较大,其他3个城市群差别较小;法治环境指数同样是第一名长三角以较大幅度领先其他3个城市群,其他3个城市群差别较小;社会服务指数4个城市群之间呈现出比较均匀的梯度差异,第一名长三角的优势依然明显;政务环境长三角与珠三角差距较小,但第二名珠三角比第三名京津冀领先较多。
四大城市群各城市综合排名
四大城市群65个主要城市中,竞争力综合指数最高的是北京,其次上海,重庆第三,成都第四,深圳第五,后面依次为广州、苏州、杭州、南京和金华;排名第十一到第二十名的依次是天津、宁波、常州、舟山、嘉兴、湖州、无锡、中山市、芜湖和绍兴。依然呈现较为明显的层次性、地区差异化特征。
四、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建设的建议
基于2023年度指数计算结果,研究团队针对未来我国城市生态环保助力营商竞争力整体水平的优化提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继续推动并落实环保领域“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全面深化环保产业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环保市场消费增长;三是利用政府有形之手,完善营商法治环境,推行绿色低碳经济政策;四是完善环保公共服务设施,推动社会服务改革,提升环保服务效率及水平;五是强力推动城市环保创新环境营造和改革,优化人才市场供给和匹配度。
对提高我国四大城市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提出如下建议:一是依托城市群一体化,发挥要素流动、区域联动作用,缩小城市群内发展差距;二是补足竞争力短板,改善创新环境软硬件建设,实现创新驱动带动产业升级;三是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多层次常态化协调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四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为城市和城市群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改善的重要推手,保障和促进城市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